现代汉语拼音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诗词格律不讲究声母,一般忽略声母部分。以下大部分的归类以常见的分类标准为准,但并非唯一分类标准。
1. 诗
从格律的角度,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今)体诗。近体诗需要受到特定的格律约束,凡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约束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以诗经、乐府(多以曲、辞、歌、行命名)等为代表。近体诗以律诗、绝句等为代表。
注:
- 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 一般的,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五言或七言皆有。律诗分四联:首、颔、颈、尾,每一联分为出句和对句。首尾两联对格律要求不太严格。
- 多于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且一般为五言,并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一韵两句十字,36韵即360字。长律除了(首)尾联以外,一律对仗,故又称为排律。
- 绝句又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可以押仄韵,律绝押平韵。古绝有些不受平仄规则束缚的,被归为古体诗。
- 古体诗中也有每句押韵的,称柏梁体
- 当然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对诗进行划分,如,《唐诗三百首》的作者将诗划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乐府)
诗词的格律一般分为平仄、声韵、对仗三方面。
1.1. 平仄
现代汉语声调有四声:阴平(高平调)、阳平(中升调)、上声(低升调)、去声(高降调),另有一种观点将轻声归为第五声。
古汉语也有四声:平(哀而安)、上(厉而举)、去(清而远)、入(直而促),四声又按声母清浊分为阴阳两调,即四声八调。
注:
- 从古音到今音的演变,一种普遍的观点可以笼统的概括为:古清音平声转为今阴平;古浊音平生转为今阳平;古浊音上声转为今去声;古入声转为今阳平和去声
- 入声在现在普通话体系中已经消失,但一些保留古音的地方仍保存着入声,如广东、福建、江浙等地。入声以塞音(爆发音、爆破音、闭塞音)韵母【-p̚】、【-t̚】、【-k̚】构成,【-t̚】韵尾如:绝【dzüët̚】、灭【miët̚】、雪【süët̚】
- 【-n】、【-ng】一定不是入声,【-ai】、【-ei】、【-ao】、【-ou】基本不是入声
古人将四声分为平仄两中,平即平声;仄为不平,即上、去、入三声。
律诗中平仄有”粘【nian2】对“的规则。
”对“,即平仄在对句中是相对的。
在五言律诗中,只有两种平仄规则(标红位置表示可平可仄。):
- 仄起(A):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起(B):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两两组合可构成五律的两种平仄基本格式:仄起式(ABAB)、平起式(BABA)
而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方法为在五言前面加两个相对的字即可,概括为“仄上加平,平上加仄”。例如,五言:”仄仄平平仄“ ->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划线为所加字,其余句子如此类推即可。七律两种平仄规则如下:
- 仄起(A):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起(B):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两组合可构成七律的两种平仄基本格式:仄起式(ABAB)、平起式(BABA)
”粘“,后联出句第二字跟前联第二字的平仄一致。例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标红字相粘。
注:
违反了对、粘的规则的情况分别叫做失对、失粘,出现这种情况的句子称为拗句。失粘情况一般只出现于早期的律诗。出现拗句的情况,前面一字为“拗”,后面一字必须得“救”,即“拗救”。
押韵和平仄两种是不共存的。所以有时候为了押韵,只能放弃平仄规矩,这是一种常见的失对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五言将平起式首句“仄仄平平仄”改为“仄仄仄平平”;平起式首句“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在五言的基础上在前面加两个平仄相对的字即可。
孤平,即一句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失对情况。所以可以发现,五言除仄起第二句“平平仄仄平”的首字外,其余句的首字都是可平可仄的,这正是为了避免孤平。而七言的首字则都是可平可仄的。如果实在出现了孤平,则需要在后面找一个字来“救”,补偿一个平声。五言孤平“拗救”情况总结如下
- 本句自救。例如,“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字为”仄“,则将第三字改为”平“,即改为“仄平平仄平”(改为七言需要注意,在前面和“救”前一样加“仄仄”而非“平平”,后面情况亦然)。
- 对句相救。例如,“仄仄平平仄”第四字为”仄“,则将对句的第四字改为”平“,即改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 可救可不救。例如,“仄仄平平仄”第三字为”仄“,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
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很多时候会同时使用。
最后,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句式常被写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四字平仄互换位置,七言在五言的基础增添两字即可。这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固定的失对情况,不需要拗救。
五言以仄起常见,七言以平起常见。
1.2. 声韵
如果韵母相同,则称为同韵(诗词中还需要声调相同才能看作是同韵的)。诗中同一位置是同韵的,则称其为押韵。韵放于句尾又称韵脚。诗一般押韵脚。
古代会严格使用韵书来押韵。
韵书,和现在常用的字典类似,现代字典多以声母或部首作为索引,而韵书则是以韵母作为索引。
目前已有的韵书包括:隋唐的《切韵》、《平水韵》、《唐韵》;宋朝的《广韵》;明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版《中华新韵(十八韵)》、在第一版基础上继续整合了部分声韵的《中华新韵(十四韵)》、还有后来的《中华今韵(十九韵)》;及最新一版、废弃了入声词的《中华通韵(十六韵)》
注:新韵的推行存在着许多的争议,这里不想讨论谁是谁非。我的想法是,诗韵不过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情实意才是内核,不能一味地被条条框框桎梏,文胜质则史。但如果声明是律诗,则最好还是遵循游戏规则,能遵循平水韵最好,遵循新韵也无伤大雅。太过于讲究最终只会成为一场文字游戏。
下面以常用的《平水韵》为例,展示韵书的结构与用法。
平水韵共106韵:
平声(30)
上平:一东、二冬 、三江、四支、五微 、六鱼、七虞、八齐、九佳 、十灰、十一真 、十二文、十三元 、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一先、二萧、三肴、四豪 、五歌、六麻、七阳 、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29)
一董 、二肿 、三讲、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十六铣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二十哿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
去声(30)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声(17)
一屋 、二沃 、三觉、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十六叶 、十七洽
其中,一东卷的内容:
东同童僮铜桐峒筒瞳中(中间)衷忠盅虫冲终忡崇嵩(崧)菘戎绒弓躬宫穹融雄熊穷冯风枫疯
丰充隆窿空公功工攻蒙濛朦瞢笼胧栊咙聋珑砻泷蓬篷洪荭红虹鸿丛翁嗡匆葱聪骢通棕烘崆
同一卷中的字都是同韵的,但由于平韵较多,分为上下两卷,即上平下平;每一卷的名字无特殊含义,例如,一东卷中,一表示序号,东表示该韵的代表字。
注:
- 有些字的古音与现代音会有所不同,在现代音读是不押韵的,但按古音读是押韵的。例如,东和冬在古音是有区别的,分属两个不同的韵,但这两字在现代音已无区别。又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一诗中,“斜”字唐音为【zia2】,”斜“和”家“在平水韵中都属于下平六麻韵,故这句诗是押韵的。
- 字数多的韵叫宽韵(如支、真、先韵等),字数少的韵叫窄韵(江、佳、肴韵等)。窄韵比较少见,但也有一些出现的频率较高(如微、删、侵等)。
- 一般的,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的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于对首句的押韵要求不严格,后来诗的首句逐渐采用邻近的韵(邻韵)作为韵脚。律诗一般押平韵。
- 押韵有八戒
- 戒“落韵” ,即不押”出“韵;
- 戒“凑韵” ,韵字与全句或全诗不相符,不连贯,即为了押韵而押韵;
- 戒“重韵”, 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
- 戒“倒韵”, 为了押韵把一些常见的词颠倒过来,比如”凄凉“颠倒过来;
- 戒“哑韵” ,韵字声调不是很清晰,意思不明显;
- 戒“僻韵” ,生僻的字作为韵脚;
- 戒“同义之韵”,不同字但表达同一个意思;
- 戒“字同义异之韵”,一词不同意思会有多个读音,不能取A义而押B韵。
另外还有一些辅助记忆诗词格律的启蒙读物,比较著名的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等;新韵有《晨读对韵》等。
读物中的诗词对仗和押韵都很规范,包含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四言、五言、七言等。只需记住对句的韵脚,即可记住韵书对应篇中大多数的韵字。例如,下面《声律启蒙》一东篇中标红的字,都属于一东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钩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1.3. 对仗
对仗就是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的词语的词性相同。而律诗中还要求对仗的词语中不能出现重复字。
词可以归为九类:名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有以下规律:
- 数目、颜色、方位自成一类
- 不及物动词跟形容词相对
- 连绵字(如鸳鸯、鹦鹉等)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 名词可继续细分为11个小类的专名: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一般专名相对
不同词性相对的对子可以归为:
- 工对,都是同类词相对。
- 宽对,使用邻近词性相对。
- 借对,一词多义,言甲义而用乙意相对,或谐音字相对。
- 流水对,出对句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 扇面对,两句对两句。
注:
- 一般颔颈联严格对仗,五律首联常用多对仗,七律首联不常用对仗。尾联一般不对仗,因为尾联一般用来抒发情感。颔联极少时候不对仗。
- 长律除首尾两联外其余联严格对仗。
- 严格的对仗要求同义词相对,但一般反义词相对优于同义词相对。过分追求严格的对仗称为纤巧,过分纤巧会使句子显得轻浮
2. 词
词,最初称“曲词”或“曲子词”,和今天的歌曲一样,是配音乐演奏的。一般曲子不变,根据曲子填写词,即所谓的填词,和今天的歌曲填词差不多。到了宋,很多曲子已经失传,只剩下填词。词也称为诗的别体,可以认为是诗的延申,又称为“诗余”。
词可大致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多余90字)三种,而按照阕数又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2.1. 平仄
词有约一千个固定的平仄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每个词谱都有一个名字,称为词牌
古人编写谱书将词谱和样品收录,供人填词。目前比较出名的谱书有清代万树的《词律》、陈廷敬、王奕清的《钦定词谱》、舒梦兰的《白香词谱》、谢朝征的《白香词谱笺》、近代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等
以《白香词谱》中的《菩萨蛮》词牌为例,说明词谱的结构
词谱:
《菩萨蛮》
双调四十四字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叶韵)。
中仄中平平(韵),中平平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韵),中仄中平仄(叶韵)。
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样句:
《菩萨蛮·闺情》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词牌下面标明字数,中表示可平可仄,括号韵表示该字得押韵(如果括号内标有具体字,得押具体韵,例如叶韵,如果不标,则可以押任意平/仄韵)。样句中词牌后面的是词题,即这首词的题目。
注:
- 上面例子展示得比较粗糙,实际词谱记载会更详细。例如有些会标明哪些地方需要转韵、词牌的别名、词牌的由来等等。
- 词牌的来源大致有三种:
- 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
- 摘取词中的某几个字。例如《忆江南》
- 本来就是词的题目。例如《渔歌子》
- 词牌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有时候平仄也可以稍作变化(字数不变),形成别体,所以一个词牌可以有多种格式,例如,《竹枝》有3种不同的格式;一种格式也可以有多个词牌,例如《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
- 词是诗的扩展,所以词的平仄大多可以用律句拼凑而成:
- 三字句,五律下三字
- 四字句,七律上四字
- 六字句,在四字句前扩展两个平仄相对的字
- 八字句,上三下五
- 九字句,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
- 十一字句,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
- 二字句,常”平仄“
- 一字句,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第一句为一字句
- 一字豆,一般为语气词,无实义,去掉后不影响整体的平仄。例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中,”望“字便是一字豆,整句是一个四字对,仍然是对仗的。
2.2. 声韵
词大多也是押韵的,但比律诗的要求较宽松,主要体现在:可以押仄声韵、常压邻韵、可以转韵。小令、中调、长调对韵律要求逐渐变宽。
填词常用韵书为清朝的《词林正韵》
3. 相关数据
整理收录了一些诗词相关的数据集,目前部分数据已上传至github,仓库链接,其中包括
- 各时期绝大部分的韵书;
- 清代以来部分词谱;
- 唐诗宋词三百首等诗词文集;
- 中华词典、新华字典等词典
- 启蒙读物及经典文集
4. references
《诗词格律》 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