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总结


不知不觉就新的一年了,2022年是一个挺魔幻的一年,其中发生了很多事,上海、广州各地因为疫情,都封控了很长的时间,后来突然间又全面放开,然后就是大面积的感染,应阳尽阳。

封控期间,昔日繁华的步行街,被水马全都封了起来,变得一片死寂;走在街上,路上只有寥寥赶往核酸点的行人,还有旁边大马路上偶尔穿过的一两辆汽车,一切都显得如此的落寞。

封控期间,小区出入的通行证

疫情仿佛偷走了三年。

我的外婆今年离我而去了,由于疫情的封控,我也没能回去见她最后一面。

后来全面放开,我也不幸入了“羊”群,在床上躺了三天。

顽童大了没那么笨 可以聚脚于康庄旅途然后同沐浴温泉

为何在赤地上独行

顽童大了别再追问 可以任我走怎么到头来又随着大队走

人群是那么像羊群

——《任我行》

明天(一种茶花)


过去一年里,似乎做了很多事,又似乎什么都没干。时间仿佛被偷走了一样,于是我很努力地去追忆过去一年做了些什么,最终却发现一切是徒劳的。

我突然发现,一切记忆都在慢慢的消逝。譬如,十年的今天,也就是2013年的1月2日,此时此刻的我,正在干些什么?又或者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是高兴,是难受,抑或是平静?

我已经彻底忘记的。我甚至已经记不清这一天其实是在放假还是在上学了。只能凭着日常生活的惯性去推断了。那一年我还在上高中,如果是放假,那我大概率是在玩游戏;如果是上学前的一天,那我大概率是在赶作业;如果是上学,那我大概率是在打瞌睡。

且不论十年前的此时此刻在干嘛,就说上一周的此时此刻我在干嘛,记忆都已经有点模糊了。

如果某一天注定会被遗忘,注定会从我们记忆中消失,注定变得毫无意义,那我们是否可以选择不去过这一天?如果某一天注定会让我们永生难忘,那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只去过这一天?

如果不能,那我们去过这样一个毫无意义的一天的意义在哪里呢?当所有人对某一天都遗忘的时候,那怎样去证明我们曾经度过了这一天?

人们把这个问题归为虚无主义,或许有人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但现在的我却依然不知道怎么去回答这个问题。

2024,1,21后记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相对论的科普,突然发现,似乎可以从科学论证的角度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解答。

狭义相对论认为,光速是不变的。由此可以推出,物体的速度是相对的,即,若A相对于B的速度快(慢),则B也相对于A的速度快(慢)。进而,时间也是相对的,不同速度的物体拥有不同的时间。例如,要完成光相同间隔(绝对时间)内走过的路程,若A相对于B的速度快,则A所需的时间就较短,即从B的角度看,A的时间过得越慢。

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并不存在的。所有的物体一直都在时空中做直线运动,即以空间-时间建立一个二维坐标系,一个静止的物体,其运动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空间轴的一条直线。具有质量的物体会扭曲其周围的时空,扭曲的时空改变了物体的运动轨迹。由于光速不变,时空越扭曲,路程越长,时间越慢。所以,在质量越大的物体附近,时间就越慢,从狭义相对论的推断可知,相对的,速度就越快,即具有了加速度,即经典力学里面说的对物体施加引力。例如,一个正在下落的苹果,在广义相对中,由于没了引力,所以苹果不受到任何力,即苹果是”静止“的。但由于地球扭曲了时空,越靠近地球,时空扭曲也越严重,所以苹果的下落速度就会变快。另外,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推断,人之所以会感受到引力,是因为头和脚的时空并不一致,头部的时间过得快,脚部的时间过得慢,引力只是人类意识的产物。

这里,把时间作为第四维(弦理论认为宇宙应该是9+1维的,但目前还只是一个假说),如果速度超过光速,则会进入四维空间;反之,如果速度降到0(时空坐标轴中为一个点),则进入二维空间

好了,铺垫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开始回答问题了。

首先是关于时间的证明。作为三维生物,是无法感知到四维空间,就如二维生物是无法感知到三维世界一样。二维生物通过感受三维空间投影来感知三维的世界,例如等高线。而四维时间对三维世界的投影就是事件。所以我们对四维世界的感知不是时间,而是事件。不同速度的观察者,会以不同的时间顺序见证着同一事件的发生。想象电影的屏幕,过去、现在、未来其实都在同一张幕布上放映的不同一帧的画面,我们可以倒退、快进,放映任意一帧画面。也就意味着其实就根本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说法,各个不同的阶段其实只是四维空间的一次切片投影,时间的流逝只是人类意识的错觉。类比等高线,把三维世界沿高度压缩,标上高度,便得到了等高线,把四维世界沿时间压缩,标上事件,便得到了人的一生。

然后是关于宿命论。物体的宿命从一开始就已经由物体自身的性质决定。例如,一个挂在树上的苹果,苹果之所以没有下落,是因为苹果的运动并不自然,外界提供了一些额外的力,暂时阻碍了苹果的运动趋势。但由于物体一直都在做直线运动,所以可以预见,苹果的未来,终究是会落在地上的。这个例子其实就很好的印证了我的折中的宿命论。

对于这个问题,我更想对这个问题进行延展,去回答另外三个问题:如果所有的事物最终也会像记忆一样,归于虚无,那么

  • 自己生命的终结,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
  • 挚爱亲人的离别,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
  • 身边事物的消逝,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

自己生命的终结,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我可以坐在一张长椅上,看着即将落下的夕阳,最好旁边还有一棵老树,随着枯叶徐徐落下,夕阳西下,最后一丝光辉逐渐黯淡,一颗流星划过,缓缓闭上双眼,离别这个世界,就此结束自己的一生。

不因疾病缠身痛苦离去,不因突发事故骤然离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安静祥和地与这个世界道别,就像是与一位老朋友道别出发远行一样。

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随时因各种的疾病、事故而离去。不过想来也是,人,不过是由几斤的碳,一桶的水,少量的微量元素构成,没有任何特别的成分,不过是世间万物中的一份子。生与死,不过从自然中来,最终再归于黄土,生命轮回,顺应自然,仅此而已。

有时候,我突然很想去拍上一张遗照,将最美好的年华留在当下。即使未来遭遇不测,也不因没有准备而无所适从。


挚爱亲人的离别,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

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回答,现在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回答。

首先,肯定是没有准备好的。因为我外婆去世的时候,我就没有任何准备。

其次,我也不知道要准备什么。是像庄子一样鼓盆而歌吗?

最后,可能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逃避,不想也不愿去准备,我可以接受自己生命消逝,但却不希望其他人离去。

这个问题暂且不去回答,或许以后经历更多的事,有了新的思考,会有新的感悟,或许有更好的答案。


身边事物的消逝,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

事物终将逝去,这总带着一丝宿命论的意味。我不太喜欢宿命论的假说,因为一谈及宿命论,总带着悲观的色彩,想到的大多数都是绝望。

例如,一棵在路边的自生自灭的被烈日暴晒的树苗,迎接他的就是每日被暴晒,然后不出三四天,就枯萎死亡,这就是他的宿命。他既不会跑,也不会呼喊,唯一能做就是等死,非常的绝望。

你可以说这是他自身的宿命,因为他自身已经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了。但如果有一天恰巧经过一位路人,而这个路人又恰巧注意到这棵树,于是将其转移到其他阴凉的地方,那他的宿命是否就会因其改变?

由于外力的影响,改变了他生命的轨迹,那他的宿命是否就发生改变。又或者这才是他最终的宿命?人的未来应该存在着很多的可能,但人们总是倾向于将最容易实现的可能性称为宿命,因为这最容易解释得通,最省事的。

又或者宿命论的确是存在的,这棵树的宿命的确是终死亡,但却没有指明是在何时何地死亡。宿命只是确定了一个大概的框架,但里面还有很多细节是可以自由发挥的。不同的处理细节,最终的结果就会有不一样的延展。例如这个小树苗可能是在路边四天后死亡,也有可能是在一个阴凉处百年后才死亡。即使死亡是最终的宿命,但仍能在绝望中存在着一丝丝的希望。

折中的宿命论似乎让人更容易接受。

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果一个事物的宿命是终结,按照折中的宿命论,人的意志可以起到一些推延的作用,那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在其消亡之前,尽自己所能去添加一些细节。而至于这些是怎样细节,就比较考验实施者的想象力了。

这或许是我仅能想到的一些准备了。


日落月升,市井繁嚣,荣极归寂。深夜人静,胡言乱语,不知所言。

2023-01-02 夜

评论
  目录